文言百练:汉书·萧何曹参传/晁错论(苏轼)
发布日期:2025-04-12 18:44 点击次数:99材料一:
萧何,沛人也。高祖①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汉王以何为丞相。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②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③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④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⑤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注] ①高祖:汉高祖刘邦,即后文的“汉王”。②淮阴:淮阴侯韩信。③孳孳:形容勤勉不懈。④贳貣:借贷。⑤七国之难:汉景帝即位后,采用御史大夫晁错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提议,从而引发了诸侯国叛乱。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己为A难首B择C其至安D而遗天子E以其至危F此G忠臣义士所以H愤怨而不平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暴,文中指晒,与《荀子·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中的“暴”意思相同。
B.吊,文中指哀悼,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相同。
C. “昔禹之治水”与“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两句中的“之”意思不同。
D.非常,文中指不平凡,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被汉王封官,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时,屡次派遣使者慰劳镇守关中的萧何,这引起鲍生的担忧。
B.萧何让子弟进入军中,辞让皇帝的赏赐,并以家财充军,买田地分给百姓,争取民心,从而消除了皇上的疑虑。
C.苏轼善于运用问句论证观点,如材料二“且夫”以下连用了两个问句,把文章的气势推向了顶峰。
D.苏轼认为君子“无务为自全之计”,这个观点不是任何情况都适用的,萧何善听良言,懂得进退取舍,保全了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4分)
(2)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4分)
5、材料二列举大禹治水的事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BDF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原文标点)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2、B
[详解]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是“安慰”。
3、B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买田地分给百姓,争取民心”错,材料一中,门客建议萧何买田地、低息借贷,是为了主动贬损声望,以消除皇帝的疑虑。
4、
(1)没有遭受箭石之苦,而给您加封设置护卫,是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在内部反叛,对您有疑心。
(2)晁错亲自担当最危险的任务,日夜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使(危险的局势)不至于牵累皇帝。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1)小题的关键点:“被”意为“遭受”;“益”意为“增加”;“新反于中”句式。
第(2)小题的关键点:“任”意为“担当”;“淬砺”意为“像淬火磨刀”;“累”意为“牵累”。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
5、
列举大禹治水的事例,得出“事至不惧”“徐为之图”才能成大事的论点,(2分)论证晁错临危而逃、办事求快,而最终导致失败的观点。(答“古之立大事者,一定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给1分)(3分)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论据与论点的能力。苏轼列举众人都熟悉的大禹治水的事例,突出其临危不惧、从容以对的品质,显而易见,是为了论证后文“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不于此时捐其身”“安所逃其患”的观点。
【挖空练习】
材料一: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平民)时,数以吏事(指政务)护(袒护)高祖。汉王以何为丞相。汉三年,与项羽相距(指对峙)京、索间,上数(多次)使(作动词,派遣)使劳苦(慰劳)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日晒衣裳)露盖(露水打湿车盖),数劳苦君者,有疑(怀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派)君子孙昆弟(兄弟)能胜兵者悉诣(到)军所,上益(更加)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通“悦”)。
陈豨反,上自将(率领军队),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诛杀)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加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护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哀悼)。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遭受)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设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刚刚)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推辞)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资助)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提宾,为何,做什么)。曰:“为上在军,拊循(抚慰,勉励)勉百姓,悉(用尽)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原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归附)君,尚复孳孳(勤勉地)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怕)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为何)不多买田地,贱贳貣(赊贷,乞求)以自污(败坏自己名声)?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材料二: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只)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意志)。昔禹之治水,凿(凿开)龙门,决(疏通)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河堤漫溢)冲突(横冲直撞)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必然会这样),事至不惧,而徐(慢慢地)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突然)削之,其为变(指叛乱)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献出)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要冲,关键)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保全自己)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指留守京城)。且夫发(引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哪里)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最大的危险),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引发叛乱的祸首),择其至安,而遗(留)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表原因)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情理)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十分反感)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建议,此相当于谗言)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淬火磨刀),东向(面向东)而待之,使不至于累(牵累)其君,则天子将恃(倚仗)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离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不同寻常)之功,则无务(致力于)为自全之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萧何,是沛地人。汉高祖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处理政务上袒护汉高祖。汉王任命萧何担任丞相。汉三年,汉王和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使者慰劳丞相。鲍生对萧何说:“现在汉王日晒衣裳,露湿车盖,却多次慰劳您,这是对您有疑心。为您着想,不如把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都派到军队中去,汉王就更信任您了。”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非常高兴。
陈豨反叛,皇上亲自率军,到了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韩信。皇上听说已杀了韩信,派使者拜丞相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卒和一个都尉为相国护卫。诸君都庆贺,只有召平表示哀悼。召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露营在外,而您在朝中留守,没有遭受箭石之苦,而给您加封设置护卫,是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在内部反叛,对您有疑心。给您配置守卫护卫您,不是用来恩宠您的。希望您辞谢封赏不要接受,以全部家产资助军队。”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策,皇上很高兴。
这年秋天,黥布造反,皇上亲自率军攻打,多次派使者问相国在做什么。回答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相国安抚勉励百姓,倾家中所有资助军事,像陈豨造反时那样。”门客又劝说萧何道:“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位为相国,功劳第一,无以复加。然而您刚入关时,本来就很得民心,已有十几年了。百姓都已亲附您了,您仍孜孜不倦以得民众的信赖。皇上之所以多次问您,是怕您倾动关中。现在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低息借贷以自损声名呢?皇上一定会安心。”于是萧何听其计策,皇上很高兴。
材料二:
古代建立大功业的人,不仅有超越当世的杰出才能,而且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引导洪水入海。当他治水尚未成功的时候,当然也会有洪水冲垮河堤漫溢、横冲直撞的可怕忧患,只是他事先能料到必然会有这种情况,事到临头就不会畏惧,而能从容地想办法对付,因此得以大功告成。试想(吴、楚那样的)七个强大藩国,要突然削弱它们的势力,发生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关键时刻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站到担当这场大危难的最前头,置吴、楚七国于死地,却反而为了自我保全,想让皇帝亲自率领军队迎战而自己留守京城。况且引发七国之乱的究竟是谁呢?自己想要获得削藩建功的美名,又怎能逃避它所带来的祸患?以亲自率领军队迎战这种最大的危险,跟留守京城这种最大的安全,自己明明是引发叛乱的祸首,却选择了最安全的差使,而把最危险的任务送给了皇帝,这正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缘故啊。这种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难以免除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安居留守,而让皇帝亲自带兵出征,从情理上说,皇帝对此本来就已经很难忍受了,因此心里很反感他的建议,这样,袁盎的挑拨谗言才能乘机起作用。假如吴、楚七国反叛时,晁错亲自担当最危险的任务,日夜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使(危险的局势)不至于牵累皇帝,那么皇帝一定会依仗晁错而无所畏惧。这样,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又哪里有机会挑拨离间晁错和皇帝的关系呢?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寻求获得不平凡的功业,那就不要专门致力于寻求保全自己的办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